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为何有着流传千古的魅力?
发布时间:2020-01-13 14:48:49   来源:东方头条   评论 参与

提到古诗词,想必所有人都不陌生,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,很多人往往是以它为启蒙的。而在这众多的诗词中,“月亮”又是最受文人墨客青睐的,提起有关月亮的诗词,你肯定张口就来,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“、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“,等等。其实,这些与明月有关的诗词之所以能千古流传,是因为诗人将诉情与写景进行了完美交融,我们在读诗的同时也是在读情,那不仅是诗人的情,更是我们自己的情。

在诸多与月有关的诗词中,读来最为耐人寻绎的要属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了,诗人想象丰富,笔墨传神,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的同时,又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旷达胸襟。不过,另有一诗也是托“月”寄情,但整体轻快生动,语言细腻唯美,甚至还被配乐吟唱,你能猜出来是哪一首吗?

那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。

谜一样的“低调”才子张若虚

提到唐代,很多人都会说“大唐盛世”,经济发达,文化繁荣,民风开放,国力强盛,唐代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之一。而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,唐朝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在诗词方面,流派众多,百花齐放。从唐朝诗歌发展的顶峰,即盛唐时期来看,这一时期诗词主要有以岑参、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,气势雄浑,尽显慷慨奔放之情;以王维、孟浩然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,意境深幽,反映闲适归隐之意。在诗人方面,名家辈出,群星璀璨。前有初唐四杰——王勃,杨炯,骆宾王,卢照邻,后有“诗仙”李白,“诗圣”杜甫和“诗魔”白居易,等等,然而,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若虚在当时灿若繁星的诗人群里却是甚为“低调”,不仅没有名气,诗篇也仅余二首。

张若虚,生卒年不详(约公元660~720年),字、号均不详,主要活动于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,扬州(今属江苏扬州)人。曾任兖州兵曹,与贺知章、张旭、包融号”吴中四士”。

张若虚生平事迹记载少之又少,仅略见于《旧唐书·贺知章传》,可谓是谜一样的存在,其诗词代表作也仅余两首,即《春江花月夜》和《代答闺梦还》,尤以前者著名,曾被评为“孤篇横绝,竟为大家。”然而,这首诗在面世后却是湮没无闻,直至一千年以后才名扬诗坛,但“是金子总有发光时”,正是这一篇诗为张若虚在唐朝诗坛争得了一席之地。下面,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有着“孤篇横绝全唐”赞誉的传世佳作,看究竟有何魅力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。

一唱三叹,情愫袅袅的千古绝唱:

春江花月夜

作者: 张若虚(唐)
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
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
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
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
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
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
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
唐朝,是一个清新怡人的时代,雅友相聚,春风沉醉,皎皎月光泛上心头,触动了诗人的无限遐想,关于爱情的回忆,对于家人的思念,有关人生的思考,对于未来的憧憬,作者以景寄情,寓情于景,在描绘春日江边月夜图的同时,又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,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体察。

这是一首三十六行诗,共分为九组,每四句为一小组,整首诗从月升始,至月落结,以”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、人“为元素幻化出一个虚实相映,情理交融的意境,引人无限遐思。

这首诗前半段着重写景,以景抒情。诗人开篇就以一幅壮阔的海上明月图拉开序幕,春江滚滚入大海,水天一色升明月,月下的潮水波光粼粼,江水映着这闪耀的月光流过万里河山,绕过芳花绿洲。一眼望去,月下的花树仿佛缀满了晶莹的雪珠,空中的流霜与汀上的白沙都分不清了。瞬间,月光好似涤净了大千万物的颜色,使得天地间仿若只余一轮空灵的明月,澄澈恬静。啊,好安静啊,不知是谁第一个见到了这轮明月,这轮月亮又是在何时第一次照到人的呢?好一幅轻彩淡痕,澄澈明静,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。正所谓“一切景语皆为情语”,作者用这样的良辰美景抒发出其对人生的无限感慨,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”,人类代代薪火相传,春月与江水却年年相似,宇宙无限,人生苦短,也不知这江月到底在等候何人呢?

这首诗下半段着重诉请,融情于景。白云一片来去悠悠,正如游子远行,不知归处,独留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愁肠满怀,今夜是哪家的游子一叶扁舟远行闯荡?又是何处有人在月光下倚楼相思?这月光好似缕缕思情般如影随形,映照着梳妆台,玉户帘,捣衣砧……好想逐月而去找寻那思念的人儿。可惜鸿雁远飞带不去我的相思,鱼儿跳跃徒留一片涟漪。至此,作者娓娓诉说着思妇对离人的怀念。游子身处异乡,昨夜梦里闲潭落花,醒来却留一腔惆怅,春光将老,归期未卜。江水东逝春日殆尽,明月西斜余晖将落,海雾渐渐升起,残月影影绰绰,天下之大,世间的游子或远在碣石,或阻于潇湘,来来往往的道路那么多,到底何处是归途?这是作者笔下游子的悲愁。一朝别离,两地相思,随着“落月摇情满江树”,诗人发出了“不知乘月几人归”的感喟。

全诗构思奇妙,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着墨,将景、情、理巧妙融合,笔墨浓淡适宜,意蕴耐人寻味,风格清丽雅致,整体悲情但不伤情,既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可奈何,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体察思索。

构思精巧的千古文学佳作

这首诗的奇幻之处,一在美,二在妙。

01 先说美,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浓墨适宜,美不胜收。

一是语言美。浏览全诗,纵然不解其意,你也一定会叹一句“美”!中国文字的语言美在这篇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。如诗人在描写月亮升起来的场景时,用了“生”字,一字之差,就仿若赋予了明月生命,使得作者描绘的景更加地鲜活生动;在写月光银辉满地时,更是用了“徘徊”“卷不去”和“拂还来”等词,这些神来之词,使得景不仅仅是景,更让我们体会出背后的情,写的是月亮,其实更是思妇心中如影随形的一缕缕相思。从这也可以看出张若虚于文学上和审美上的造诣之深。

二是意境美。题目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,是一幅作品的精髓所在。这首诗篇题目集中了“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”这五种世间最为浪漫的事物,瞬间勾勒出一卷幽美渺远的壮丽画面。诗篇前段写景,如江潮连海,月共潮生;明月高悬,水天一色;芳花绿树,皎月白沙等;诗篇后段诉情,诗人融情于景,把思妇与游子间的情愫托于“扁舟青枫”,寓于“鸿雁鱼龙”。全诗虚实相辅,情景交融,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,意境唯美,令人心驰神往。

02 再说妙,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立意新奇,构思巧妙。

一是立意妙。或许你曾被山水美景吸引,写下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”的绝句;或许你曾感慨思妇与游子的两厢别愁,发出“深知身在情长在,怅望江头江水声”的感喟;也或许你曾对宇宙万物和人生哲理有过思考,生发出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的感叹。但是,从未有人能将月夜春江的美景,宇宙与人生的思辨,以及思妇与游子的离愁这三者巧妙结合。这样复杂的感情,没有任何艺术形式,包括音乐、绘画亦或者舞蹈,能够完美地呈现,这恐怕就是该诗被称“孤篇横绝全唐”的主要原因了吧。

二是构思妙。提到写月的诗词,那可真是数不胜数,有李商隐的雨中月,“阶下青苔与红树,雨中寥落月中愁”,表达悲愁,孤寂和思亲的情感;有李白的秋月,“秋风清,秋月明,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“,表达对旧时恋人的怀念;也有

司空曙的晓月,”晓月过残垒,繁星宿故关“,描写战乱过后的荒凉景象,等等。但是从未有人通篇以”月“作线,从”初升—高挂—西斜—隐落“,全诗以月亮的运行轨迹为线索,并穿插春江、芳甸、花林、流霜、白沙等,娓娓道来,月升情起,月落情归,月亮作为整首诗复杂情感的载体,可谓构思精妙,不落俗套。

文学大家也对此诗多加以赞美:闻一多先生曾在《宫体诗的自赎》一文中称《春江花月夜》为“诗中的诗,顶峰上的顶峰”。这可真是非常高的评价了,不过无论是从章节构法,语言文字,抑或说立意情感来说,这首诗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。

张若虚,人如其名,若虚若幻,将自己的身世隐入了历史的迷雾;诗如其人,淡雅深幽,在千年时光中凝成了永恒。今天,关于这首诗,有学者在研究挖掘其背后的文学价值;有音乐人在吟唱品味其优美的韵律;更有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欣赏和感慨中国诗词的魅力,并为之倾倒。正所谓”经典咏流传“,相信这首经典之作在下一个千年之后仍会熠熠生辉。

① 康复在线网所有原创文章(含图片)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应在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。
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③ 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:2816822384@qq.com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
相关热词搜索:春江花月夜 千古 流传 魅力 张若虚

上一篇:集古人文为目录,揽当世事察时风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主办单位:《康复在线网》出版公司。 网站低俗信息举报信箱
康复在线网:立足“华人的角度”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